在日常生活中,人总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意外。如果摔伤或受到重物撞击后有很强烈的疼痛感,那就可能已经骨折。
据调查发现,许多患者在骨折手术之后关节变得僵直不能弯曲、行动缓慢,遭受了莫大精神痛苦和工作生活上的不便。专家提出,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骨折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能会引起无穷的后患。
由骨折引起的关节僵直患者在临床有很多,这是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避免出现这种术后并发症的首选方法是必须在术后尽早开始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
除特殊情况外,骨折内固定术后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尽早恢复关节屈曲度,对损伤部位可配合物理治疗来促进修复和缓解疼痛,加快肢体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骨折康复常见哪些误区?
骨折患者的初期重要治疗步骤是固定以利于骨痂生长,石膏固定是常用的外固定方式。许多人误认为石膏固定就是不能动, 这也是非常不正确的。专家提醒患者,由于长期制动,也可带来诸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血管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
因此,骨折病人复位固定好后,一定要多运动肢体跨关节远端,如:手臂骨折,可以采用“握拳一松手一握拳”的方法活动。 对于获得充分内固定的患者,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患处循序渐进的系统康复训练。
在骨折并发症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致死率也高,早期进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是预防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医学认为,早期康复运动对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骨折或手术后,应遵从骨科医生或康复医生的专业意见,在其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运动和治疗。
在康复训练的早期,也就是骨折后的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
康复训练的中期,也就是伤后2周至6周。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关节的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也就是骨痂改造塑性期,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
有些病人误以为早期康复训练就是早下地活动,其实骨折患者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与术后早期下地负重活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些病人骨折后做了钢板等内固定,在一定时间内医生是不允许患者过早下地负重的,但这并不影响病人在床上进行早期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而这种非负重下的活动度训练对于预防术后的关节僵硬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如果错过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时机,就可能出现关节粘连,继而在关节附近出现韧带和关节囊的短缩,甚至肌肉萎缩和肌腱短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依靠手术松解以及术后的继续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