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9月30日讯 (记者 齐娟 纪豪杰)因一年前机器挤压导致右手示指五度缺损,44 岁的叶女士带着一份坚定的希望,从广东到山东,跨越千里,来到莲池骨科寻求治疗。修复重建外科杨志主任团队,创新设计 “组合式” 再造方案,联合多手术组在40倍显微镜下奋战超22小时,为叶女士重获手指的功能与自信。
千里求医,希望所寄
从广东到山东,跨越千里,44岁的叶女士带着一份坚定的希望来到莲池骨科。一年前,她在劳作时不幸被机器挤压右手,虽经当地医院救治,但右手示指(食指)因严重毁损不得不进行截指手术,导致了示指五度缺损。这不仅影响了手部的抓、握、捏等基本功能,身体完整性的缺失,更是给她的生活、工作和心理带来了巨大负担。经多方打听,她慕名找到莲池骨科修复重建外科的杨志主任,希望通过手指再造技术重获手指的功能与自信。


精研方案,匠心独运
面对叶女士复杂的伤情和高标准的诉求,杨志主任领衔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术前讨论。相较于常规的手指再造,此次手指再造手术需要重建完整的手指关节,难度远超常规再造手术。

为确保手术成功,杨志主任特别联合刘金海主任组成多手术组协作团队,充分发挥梯队配合优势,反复研讨后确定了“组合式”手指再造方案:利用右足踇趾的皮瓣、末节甲床及部分趾骨,联合第二趾的趾间关节,再取部分髂骨进行精确植骨,将这些组织精密拼装,重建一个兼具良好外形和功能的新示指。

多手术组协作,40倍显微镜下的“精微绣花”
手术当天,多手术组梯队配合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无影灯下,杨志主任与团队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一场漫长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在放大40倍的专业手术显微镜下,医生们开始了精细操作。杨志主任在术后解释道:“患者需要吻合的血管直径仅0.5-1.0毫米左右,末节手指的毛细血管更是细如发丝。我们必须将移植组织与手部的血管、神经、肌腱进行精准吻合,确保移植组织通血成活。这不仅要求医生有扎实的显微外科技术,还要具备专业的整形外科审美能力,才能让再造的指尖既好用又好看。”

手术中团队发现,由于叶女士患有多年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血管质量不佳,存在血管内膜分层、动脉顽固性痉挛等挑战。面对这一情况,团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每一根血管的吻合都不能有丝毫偏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血管内血流不畅,从而导致移植组织坏死。”杨志主任补充道。
手术中,医生们全神贯注,将纤细的血管像“绣花”一样逐一缝合,神经和肌腱的对接更是精准到毫米。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较量,更是一场对团队意志、耐心和体力的终极考验。

技术亮点,在时间淬炼下的毫米级艺术
莲池骨科修复重建外科杨志主任表示,本次手术的亮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组合式”再造理念, 突破传统单一组织移植的限制,采用多部位、多组织复合移植,实现了复杂缺损的功能性重建;极致显微外科技术与非凡耐力,在长达22小时45分钟的手术中,团队在毫米级血管上完成高难度吻合,保证了复合组织瓣的存活,体现了无与伦比的专注与毅力;功能与美学并重,方案设计不仅考虑功能恢复,更兼顾手指外形和指甲的逼真度,体现了现代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精准镇痛与无陪护病房,为手指再造手术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台超高难度手指再造手术中,除了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隐形守护者”至关重要——那就是莲池骨科领先的疼痛管理体系与整体化无陪护病房的专业护理体系。正是这两大支柱,为叶女士再造手指的顺利存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
术中,麻醉团队全程监护,精准调控生命体征;护理团队密切观察,及时响应;而莲池骨科特色的无陪护病房体系,在叶女士家属无法陪护的情况下,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照护。

(手术结束后,团队合影)
“在手指再造这类显微外科手术中,术后疼痛不仅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更是直接关乎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杨志主任强调,“剧烈的疼痛会引发身体应激反应,导致致命的血管痉挛甚至闭塞。一旦发生‘血管危象’,我们辛苦重建的血供就可能中断,导致组织坏死,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为此,医疗团队制定了贯穿围手术期的多模式、个性化镇痛方案。而这一方案的高效执行与持续优化,正得益于莲池骨科独特的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
术前超前镇痛,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团队就提前介入,通过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递,犹如为患者建立一道“先发制人”的疼痛防线,有效减轻了术后疼痛的强度。
术中精准控制,麻醉医师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精细调控麻醉深度,以目标导向进行液体管理,确保患者术中良好的组织灌注,行超声引导下精准神经阻滞进行多模式镇痛,使患者苏醒后能处于良好的镇痛状态。
术后多模式镇痛,术后,在莲池骨科无陪护病房体系下,护理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她们依托专业的疼痛评估工具,动态监测叶女士的疼痛指数,综合运用术后PCA系统、按时按需给药,将疼痛始终控制在轻微、可耐受的范围内。这种主动、连续的监测与干预,避免了因疼痛带来的焦虑、躁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血管痉挛风险。

“术后第一周是血管危象的高发期,需要每小时观察一次再造手指的颜色、温度、张力及毛细血管反应,这些数据是判断血运是否通畅的‘生命指针’。这项高度专业化且频繁的监测任务,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完成,普通家属难以胜任。”莲池骨科护理部主任李金菊说。
在无陪护病房体系下,护理团队承担了全部的专业照护职责。她们不仅是止痛药物的执行者,更是生命体征的守望者。每隔一小时,护士便会来到叶女士床前,仔细评估指端的细微变化,并将数据精准记录。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专业级的密切监测,确保了任何潜在风险都能被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为医生决策提供了最及时、最准确的依据。

目前叶女士再造手指血运始终稳定,颜色始终红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温适中,标志着移植组织存活良好。杨志主任表示,叶女士已度过一周的血管危象期,随后将进入系统恢复阶段。通过专业的功能锻炼和必要的后期微整形,再造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将更加趋于正常。
(营养师和大厨联合为南方来的叶女士定制并送达了合口味的营养餐)
信念坚守,托举希望
对于此次手指再造手术的意义,杨志主任分享道:“修复重建外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失而复得’——我们不仅要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更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
他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当术中遇到患者血管条件不佳等困难时,我们及时启动多套血管移植方案,这种应对能力源于团队丰富的经验和默契的配合。我们深知,手术台上承载的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全部希望。”


让受伤的肢体回家,让完整的幸福归位!此次手指再造手术的成功,不仅展现了莲池骨科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的技术高度,更体现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和无陪护病房体系的专业优势,为复杂手指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